在基层治理的复杂图景中,信访工作犹如一座桥梁,既承载着民众的期待,也考验着干部的智慧。胡壮,这位扎根黄花镇五年的综治中心主任,用“事心双解”的工作哲学,将一桩桩看似无解的信访难题转化为干群连心的纽带,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温度与效能。
一、“结”与“解”的辩证:基层治理的破题之道
胡壮面对的信访案例中,矛盾往往交织着历史遗留问题、利益分配失衡与政策认知鸿沟三重困境。例如某楼盘烂尾事件,表面是购房者与开发商的合同纠纷,深层却涉及资金链断裂、债务纠纷及司法查封等系统性风险。这种复杂性要求信访干部具备“剥洋葱式”的剖析能力——既要看到群众“急难愁盼”的表层诉求,更要洞察背后的制度性症结。正如鹿邑县纪委监委通过大数据平台建立信访台账,实现问题溯源与精准监督,胡壮在处理类似案件时,同样注重构建“诉求图谱”,将个体问题置于社会治理全局中审视。
二、三维工作法:从矛盾化解到信任重构
胡壮的实践可提炼为“三维工作法”:情感共鸣、机制创新、法治护航。在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时,他通过24小时待机的“暖心热线”建立情感连接,这种“把来访群众当家人”的理念,与襄城区“四家工作法”(把诉求当家事、工作当家业)形成呼应。机制创新方面,他首创的“模拟庭审”模式,借鉴了江苏溧阳“多方会商”经验,通过引入司法所、法庭等专业力量,将利益博弈转化为规则对话。而在法治轨道上,他严格执行《信访工作条例》,既避免“花钱买平安”的短视行为,也杜绝“踢皮球”式推诿,体现了浙江信访培训强调的“法治化建设”内核。
三、典型案例解析:方法论的具体投射
1. 楼盘复工攻坚战:面对资金缺口达数亿元的烂尾项目,胡壮没有采取简单行政干预,而是构建“三角支撑体系”——建立业主沟通群消除信息不对称、设立共管账户确保资金安全、推动股东责任追溯。这种系统性解决方案,与山西“电视信访”中多部门联动的“组合拳”策略异曲同工。历经四年,该项目不仅完成交付,更催化了业主自发补缴尾款的良性循环,印证了“信任重建”对矛盾化解的乘数效应。
2. 集体经济分配困局:在处理涉及300余人的集体收益纠纷时,胡壮跳出传统调解框架,引入“政策解读+模拟辩论+司法确认”的三步法。通过20余次协调会厘清政策边界,借鉴江苏宝应县“复查复核”机制确保程序正义,最终以法律文书形式固化解决方案。这种将“情理法”融贯的实践,与襄阳“多元调解委员会”模式形成互补,展现了基层治理从“灭火”到“防火”的升级。
3. 年关讨薪保卫战:针对节前集中爆发的劳资纠纷,胡壮团队建立“预警-响应-闭环”机制:通过工地走访摸排隐患、开通绿色通道快处快结、联合劳动监察强化震慑。这种主动治理思维,与长沙信访系统“大调研办实事解民忧”活动的下沉逻辑[[1][7]]高度契合,四年来累计为2000余名农民工追回欠薪超亿元。
四、范式升级:新时代信访工作的启示
胡壮案例折射出基层信访工作的三重转型:从个案处理到系统治理,如鹿邑县通过社情民意热线实现矛盾前置干预;从经验驱动到数据赋能,类似江苏信访系统运用要情快报辅助决策;从单一调解到多元共治,借鉴山西“民生大接访”整合媒体监督与行政资源。这些实践共同指向一个核心——信访工作不仅是社会稳定的“减压阀”,更是治理现代化的“探针”,通过捕捉民情“弱信号”,推动制度“强改革”。
在城乡社会加速转型的当下,胡壮们的探索证明:唯有将心比心解开“事结”,以法为纲疏通“理结”,用情至深融化“心结”,才能真正架起一座跨越误解与隔阂的连心桥。这种治理智慧,既是对“浦江经验”的生动诠释,也为破解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字数:1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