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零售业的浩瀚版图中,一位从六朝古都走出的企业家以“智慧零售”重构了行业生态。他27岁时以10万元起家,在南京宁海路不足200平方米的门面房挂上“苏宁交家电”的招牌,此后的三十余年间,这家小店裂变为年营收超5000亿元的零售航母,而其掌舵者始终保持着对商业本质的深刻洞察——这或许正是江苏南京赋予张近东的独特基因,既承袭了江南水乡的务实精神,又兼具现代商业的创新锐气。
一、金陵水土孕育的商业基因
南京这座兼具历史厚重感与商业活力的城市,为张近东的商业哲学注入了双重养分。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他,早年供职于鼓楼区工业总公司,这段体制内经历使其深谙中国商业环境的运行规律。当1990年他在宁海路开启创业征程时,南京作为长三角经济枢纽的地理优势,为其提供了辐射全国市场的战略支点。值得玩味的是,这位祖籍安徽天长的企业家,其经营理念中既有徽商“贾而好儒”的文化传承,又融入了南京“博爱之都”的服务意识——苏宁初创期首创的“配送、安装、维修一体化”服务模式,正是这种文化交融的具象化表达。
二、三次创业重塑零售版图
张近东的商海征途可视为中国零售业态演进的活标本。第一次创业(1990-1999)以空调专营切入市场,凭借“淡季订货、反季打款”的供应链创新,在1993年南京空调大战中击败八大国营商场,当年实现销售3亿元,创下空调单品销售全国纪录。第二次创业(2000-2009)开启连锁革命,2000年“谁反对连锁就撤换谁”的铁腕决策下,苏宁以每年150家店的速度扩张,2005年完成全国布局,构建起“买电器到苏宁”的国民认知。第三次创业(2010至今)则展现超前战略眼光,当电商浪潮初起时果断推出苏宁易购,2017年提出“智慧零售”概念,通过“两大(苏宁广场、苏宁易购广场)、两小(苏宁小店、零售云)、多专(红孩子、苏鲜生等)”场景矩阵,打造出覆盖1小时生活圈的零售生态系统。
三、战略定力下的攻守之道
在苏宁的进化史中,张近东展现出罕见的战略定力与风险意识。2004年苏宁电器上市时,他拒绝资本市场追捧提出的多元化建议,坚持“练好内功再扩张”;2009年面对电商冲击,他提出“沃尔玛+亚马逊”的融合模式,投入220亿元建设物流网络,建成全球首个“物流云”;2021年遭遇流动性危机时,他果断实施“聚焦零售、关停非主业”的瘦身计划,将连锁店数量从4000余家精简至146家,同时通过零售云模式赋能县镇市场,实现轻资产扩张。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平衡术,使其在2023年胡润全球富豪榜仍以120亿元财富稳居行业前列。
四、社会责任构筑商业护城河
张近东将“企业社会化”理念植入苏宁发展基因:2000年设立500万元教育基金,汶川地震时个人捐赠5000万元创国内纪录,累计公益投入超2亿元;更独创“1+1阳光行”社工制度,要求每位员工每年捐1天工资、做1天义工。这种责任担当转化为品牌溢价,当2012年电商价格战白热化时,苏宁凭借多年积累的消费者信任度,在“8·15”电商大战中单日销售额同比激增10倍。
五、未来零售的哲学思辨
面对新零售变革,张近东提出“变与不变的辩证法”:不变的是“服务是唯一产品”的核心理念,变的是技术手段的持续迭代。他主导建立的“五朵云”(供应云、用户云、物流云、金融云、营销云)开放平台,将苏宁三十年积累的零售基础设施转化为行业公共服务;而“全场景数字孪生”系统的研发,更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门店运营的实时仿真。这种对零售本质的坚守与技术创新的大胆突破,恰如南京明城墙的建构智慧——既保留传统城砖的坚实基底,又融入现代抗震技术。
从秦淮河畔起步的零售传奇,印证着一个朴素的商业真理:真正的领军者既能敏锐捕捉时代浪潮,又能深植本土文化的根系。当张近东将苏宁易购总部设计成“紫金山”造型时,这座建筑不仅是南京的新地标,更是中国零售业从传统走向未来的精神图腾——它提醒着每位商业探索者:无论技术如何颠覆,商业的终极价值始终在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