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视业的竞争史,是一部关于创新与坚守、荣耀与困境的史诗。在这片弹丸之地的荧幕战场上,亚洲电视(ATV)旗下的本港台曾以先驱者之姿开启华语电视的黄金时代,却也因时代浪潮的冲刷而黯然退场。其兴衰轨迹不仅是媒体发展的缩影,更折射出香港社会文化的变迁。
一、先驱者的崛起:从技术垄断到文化启蒙
1957年5月29日,当港督葛量洪按下丽的映声(RTV)的开播按钮时,全球首个华语电视频道就此诞生。这一划时代的突破建立在每月25元安装费、55元租机费和36元牌照费的高昂成本上——相当于普通市民月薪的60%以上,使得电视成为当时精英阶层的专属娱乐。尽管如此,丽的映声仍创造了多项行业标杆:
1973年的免费化改革成为关键转折。面对TVB的彩色无线信号冲击,丽的映声更名为“丽的电视”,取消收费模式并增设中文、英文双频道。这一时期推出的《天蚕变》(1979)以原创武侠剧本反向改编小说的模式,首度打破TVB收视垄断,迫使对手紧急腰斩《楚留香》应战。
二、黄金时代的巅峰:文化符号的集体记忆
1980年代林百欣入主后,亚视进入全盛期。通过“银弹攻势”从TVB挖角沈殿霞、郑少秋等台柱,并打造出影响深远的三大内容矩阵:
1. 现象级剧集矩阵
《大侠霍元甲》(1981)以13.7%的收视率创下纪录,陈真踢碎“”牌匾的镜头成为民族精神符号。该剧引入内地后,广东台译制版引发万人空巷,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至今仍是爱国经典。此后《大地恩情》《银狐》《我和僵尸有个约会》等系列,将亚视剧集推至艺术与商业的双重高峰,其中《僵尸》系列更以现代奇幻题材重构传统僵尸文化,衍生出跨媒体产业链。
2. 选美文化革新
1985年创办的《亚洲小姐》打破TVB垄断,以更大胆的审美标准挖掘利智、翁虹、杨恭如等“非标致美人”,其1989年增设的“佳丽互撕”环节开创真人秀戏剧化先河。配套的《电视先生选举》更突破性别桎梏,推动男性审美多元化。
3. 先锋节目实验
《今夜不设防》(1989)由黄霑、倪匡、蔡澜主持,以烟酒相伴的闲谈形式让张国荣、林青霞等巨星展现真我。张曼玉在节目中坦言“选美是为虚荣”,关之琳公开讨论婚外情,这种突破尺度的内容至今仍是访谈节目难以逾越的高峰。
三、转折与挣扎:资本博弈下的迷失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成为亚视命运的拐点。林氏家族因财务危机抛售股权后,电视台进入动荡期:
这一时期亚视试图通过翻拍经典(如2004年《我和僵尸有个约会3》)和引进韩剧(如《大长今》)挽救颓势,但粗糙的制作与过时的营销难以吸引新生代观众。其收视率从巅峰期的40%份额跌至2015年的0.6%,部分时段甚至出现“零收视”。
四、落幕与遗产:媒介生态的警示碑
2016年4月1日,经历12个月牌照宽限期后,亚视在重播选美节目时突然蓝屏停播。这个曾诞生59年、培育三代影视人才的电视巨头,最终以欠债20亿、员工四散的姿态退出历史舞台。其兴衰历程给予行业三重启示:
1. 内容创新的边际效应
亚视早期成功源于打破行业惯例:《天蚕变》首创边拍边播模式,《今夜不设防》颠覆传统访谈形态。但当这种创新力枯竭后,简单复制过往经验(如2017年OTT平台重启的冷饭剧)反而加速品牌贬值。
2. 资本与文化的平衡术
林百欣时代通过高投入打造精品内容,其年均制作经费达TVB的1.5倍。但后期资本方追求短期收益,将剧集外判给王晶等电影导演,导致《情陷夜中环》等作品失去电视媒介特性。
3. 技术革命的适应能力
亚视衰落的深层原因在于未能把握数字技术革命。当TVB早在2007年布局网络点播时,亚视仍执着于传统线性播出。至2016年停播时,其新媒体业务收入占比不足3%,而同期ViuTV已通过流媒体平台抢占25%年轻市场份额。
如今,亚视旧址的发射塔依然矗立在九龙塘,但其精神遗产已融入香港影视基因。从《僵尸》系列衍生的“东方奇幻”类型,到《今夜不设防》开创的明星祛魅化表达,这些文化DNA仍在Netflix合拍剧、ViuTV原创节目中延续。这场持续半个世纪的荧幕战争证明:媒体的生命力不在于技术垄断或资本规模,而在于持续创造集体记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