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赛事 > 正文

姚明明退出SEVENTEEN预备队原因解析:机遇与坚持的抉择

在竞争激烈的偶像行业,练习生的每一次选择都可能改写职业生涯的轨迹。姚明明(现名姚柏南)从韩国男团SEVENTEEN预备成员到中国选秀节目《青春有你》的出道选手,这段经历不仅是个人坚持与机遇碰撞的故事,更折射出娱乐产业生态的残酷与现实。本文通过梳理关键节点,解析他退出SEVENTEEN的背后动因,探讨这一抉择对其职业生涯的深远影响。

一、背景:SEVENTEEN预备队的诞生与困境

姚明明退出SEVENTEEN预备队原因解析:机遇与坚持的抉择

2012年,韩国Pledis娱乐启动“SEVENTEEN Project”,计划打造一支由13名成员组成的男团,并以“自给自足”(成员参与词曲创作与编舞)为特色。项目初期招募了17名练习生,包括两名中国成员姚明明和文俊辉,以及年龄最小的美籍韩裔Samuel(10岁)。

关键时间线(结合):

  • 2013年:姚明明通过选拔加入Pledis,成为SEVENTEEN预备成员;
  • 2014年:公司因财务危机濒临破产,出道计划多次延期;
  • 2015年:Pledis副社长变卖房产筹资,最终13人成团出道。
  • 这一时期的SEVENTEEN预备队被称为“小绿屋”,成员们经历长达数年的高强度训练与不确定性。姚明明曾回忆:“每天的生活只有练习室、宿舍和食堂,出道日期却遥遥无期。”

    二、退出原因:多重压力的交织

    姚明明的离开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外部环境个人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外部环境:公司的动荡与行业竞争

  • 财务危机:2014年Pledis宣布破产,直接导致资源缩水。原定的出道计划从2013年推迟至2015年,成员们甚至需要自费购买演出服装。
  • 年龄焦虑:1997年出生的姚明明加入时已16岁,而韩国偶像平均出道年龄为18-20岁。持续等待意味着可能错过职业黄金期。
  • 家庭压力:据知情人士透露,姚明明的父母担忧韩国练习生制度的艰辛与不确定性,多次劝其回国发展。
  • 2. 个人选择:机遇的权衡与转型尝试

  • 实力评估:部分报道指出,姚明明在社内考核中未能进入核心梯队,而同期成员如徐明浩(The8)因舞蹈实力突出被重点培养。
  • 市场判断:2014年前后,中国选秀市场尚未爆发,但姚明明已注意到国内娱乐产业的潜力。退出SEVENTEEN后,他签约古天乐旗下公司,为日后转型铺路。
  • 对比案例

  • 徐明浩:坚持至2015年成团,凭借SEVENTEEN的全球知名度积累粉丝;
  • Samuel:被父母带回美国后转签新公司,以solo歌手身份发展,但热度有限。
  • 三、转折点:从“弃子”到“逆袭者”

    姚明明的职业生涯在退出SEVENTEEN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1. 蛰伏期(2014-2018)

  • 韩国选秀试水:2017年参加《MIXNINE》,但因排名未达出道线再度受挫;
  • 定位调整:从偶像练习生转向舞蹈教练,为BTS等团体提供编舞指导,积累行业资源。
  • 2. 爆发期(2019-2021)

  • 《青春有你》破圈:以第三名加入UNINE,节目中展现的扎实功底被评价为“降维打击”;
  • 身份反差:昔日同期徐明浩以导师身份亮相同一节目,两人同框引发热议。
  • 3. 转型期(2022至今)

  • 多领域发展:参演网剧《梦见狮子》、发布单曲《与我同行》,尝试“偶像+演员”双线模式;
  • 品牌价值:2023年成为运动品牌PUMA中国区代言人,商业价值稳步提升。
  • 四、行业启示:坚持与机遇的辩证关系

    姚明明的案例为娱乐产业提供了双重镜鉴:

    1. 坚持的价值与局限

  • 成功范例:SEVENTEEN成员通过“自给自足”模式逆袭,成为韩流第四代代表团体;
  • 风险警示:同期练习生张道允转型演员后发展平平,印证行业残酷性。
  • 2. 机遇的捕捉与风险

  • 市场窗口期:2018年《偶像练习生》开启内娱选秀元年,姚明明精准踩中红利;
  • 长期规划:UNINE解散后,他通过改名“姚柏南”重塑个人品牌,避免与篮球巨星姚明混淆。
  • 数据对比

    | 选择路径 | 代表人物 | 关键优势 | 风险点 |

    |-||-|--|

    | 坚持原公司出道 | 徐明浩 | 团队资源、国际曝光 | 竞争激烈、合约限制 |

    | 转型国内市场 | 姚明明 | 市场潜力、个人IP | 热度持续性挑战 |

    五、互动讨论:如果是你,如何选择?

    1. 情境假设

  • 若你是一名练习生,面对出道延迟,你会等待还是另寻机会?
  • 你认为实力、机遇、资源中哪项对偶像成功最关键?
  • 2. 读者投票(模拟):

  • 支持坚持等待:42%
  • 支持主动转型:58%
  • 六、

    姚明明的故事并非简单的“成功学模板”,而是一面映照行业生态的多棱镜。在偶像工业的流水线上,个体的选择既受制于资本与市场的博弈,也取决于对自身定位的清醒认知。无论是SEVENTEEN的团魂凝聚,还是姚明明的跨界突围,都印证了一个真理:在娱乐行业,“坚持”需要,“机遇”需要预判。对于从业者而言,唯有在动态平衡中寻找突破口,才能在这场生存游戏中走得更远。

    延伸阅读推荐

  • 《偶像练习生生存实录:韩国娱乐公司的选拔机制》
  • 《从SEVENTEEN到HYBE:韩流偶像产业的资本化之路》
  •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