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高速流动的今天,如何让新闻不仅“触达”更“触心”?蚌埠广播电视台《淮河晚报》以“直播+民生+现场”的创新模式,给出了答案——通过视频直播与新闻现场连线,将淮河畔的烟火气与民生热点实时传递到千家万户,成为连接、市民与城市发展的纽带。
一、创新基因:从传统报道到直播融合的突围之路
1. 从“播新闻”到“活新闻”的蜕变
《淮河晚报》自1985年创立以来,始终以“贴近、有用、新鲜、有味”为宗旨。早期以电视新闻为主,内容涵盖本地动态、社会热点和文化生活。随着媒介生态的变革,栏目于2012年启动转型,引入直播技术、互动平台与多屏联动,逐步形成“直播+访谈+民生服务”的立体化传播模式。例如,节目通过LID大屏和QQ音视频接入演播室,实现观众与主持人的实时互动,将单向传播升级为双向对话。
2. 技术赋能:构建民生新闻的“直播新生态”
蚌埠广播电视台整合资源,通过四套电视节目(新闻综合、生活、公共、文教频道)和三套广播频率(新闻、经济生活、交通文艺)形成传播矩阵。公共频道作为《淮河晚报》的核心载体,每天播出《淮河晚报》两档直播(新闻频道21:45首播,公共频道23:30重播),并依托以下技术支撑:
二、民生热点:直播如何“解码”蚌埠市民的真实需求
1. 聚焦“小切口”,解决“大问题”
《淮河晚报》的直播内容以市民关切为导向,覆盖三大领域:
2. 数据驱动的“热点捕捉”
栏目组通过舆情监测系统与市民热线(如“政风行风热线”),筛选高频关键词(如“学区划分”“交通拥堵”),策划专题直播。例如,2023年针对“老旧小区改造”话题,节目邀请住建局负责人与居民代表直播对话,在线解答政策疑问,观看量突破10万人次。
三、现场连线:从淮河畔到演播室的“零距离”实践
1. 场景化直播:让新闻“看得见温度”
2. 互动设计:观众从“旁观者”变“参与者”
四、行业启示: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蚌埠样本”
1. 内容破壁:从“单一新闻”到“服务生态”
《淮河晚报》的成功得益于“新闻+服务+社交”的闭环设计:
2. 挑战与对策
五、互动与行动:你也能成为“新闻现场”的一员
1. 参与方式
2. 未来展望
2025年,《淮河晚报》计划推出VR直播功能,观众可通过虚拟现实“走进”新闻现场。栏目将联合高校开设“市民传媒学院”,培训普通市民掌握直播技能,让每个人都能讲述“蚌埠故事”。
从淮河畔的浪花到社区街巷的灯火,《淮河晚报》用直播重新定义了“新闻在场”的意义。它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城市温度的感知者、市民声音的放大器。在这个“万物皆可直播”的时代,或许真正的价值在于:让技术回归人文,让镜头对准平凡,让每一次连线都成为改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