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教育与应急救援的交汇点上,一位退役军人用二十余载的坚守,将消防铁军的纪律与热血注入教育沃土,打造出一支兼具专业技能与使命担当的应急救援人才梯队。
一、军旅淬炼:从火场到讲台的信仰传承
1977年出生的郑嘉瑜,其职业生涯始于康巴高原消防部队的淬炼。二十年间,他亲历火灾、瓦斯爆炸等1200余起事故救援,带领队伍救出逾1200名群众,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这段经历不仅锤炼出他“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实战素养,更铸就了“险时搞救援,日常抓训练”的职业信条。
转战教育领域后,他将军事化管理模式引入校园:学生统一着救援制服,每日出早操、列队就餐,甚至进门需喊报告。这种“行动军事化、训练实战化”的作风,使德阳科贸职业学院应急管理学院的学生在四川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斩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十余项。
二、职教创新: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
郑嘉瑜主导的教学改革开创了职教领域三大突破:
1. 工场化教学场景:打造国内首个集教学、科普、培训于一体的消防实训基地,配备热成像仪、生命探测仪等尖端设备,实现“教室即战场”的沉浸式学习。
2. 模块化课程体系:依据《全国矿山救护队标准化建设》要求,设计“基础理论+专项技能+综合演练”课程结构,涵盖危化品处理、无人机救援等8大核心模块,与河南省“应急应战·2024”全省实训比武科目高度契合。
3. 协同化培养机制:与陕西蓝天救援队、成都消防支队等30余家单位建立“校政企”联盟,推行“季度练兵比武+年度综合联动”模式,使学生直接参与西安市森林防火、防汛抢险等实战演练。
三、行业赋能:应急救援教育的生态构建
作为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郑嘉瑜深谙行业痛点。他推动学院成为四川省首个“应急救援员集体鉴定单位”,面向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开展培训,累计培养数万人。2024年承办的四川省“中银杯”生产事故应急救援赛项,首次将无人机三维建模、有限空间破拆等前沿技术纳入考核标准,被业界誉为“行业技能风向标”。
其主导的消防科普基地更突破传统教育边界:通过火灾逃生VR系统、高层缓降体验装置等科技手段,年接待市民超2万人次,将专业资源转化为公共安全教育的普惠资产。
四、先锋启示:职业教育与应急体系的共生逻辑
郑嘉瑜的实践揭示出应急救援教育的三重价值:
这位退役军人用行动证明:应急救援教育不仅是技能传授,更是守护生命的系统工程。在风险挑战日益复杂的今天,这种将军旅精神转化为教育生产力的探索,为行业树立了“平战结合、训战一体”的职教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