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NBA > 正文

瞿林东:史学理论传承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创新路径

在当代中国史学界,有一位学者以“青竹之韧”深耕史学理论遗产,用半世纪光阴贯通历史长河,将学术根脉深植于传统与创新的土壤中。他,便是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瞿林东。

一、学术根基:从白寿彝门生到理论体系构建者

瞿林东:史学理论传承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创新路径

瞿林东的学术生涯始于1959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求学生涯,师承史学泰斗白寿彝。白寿彝“重视理论指导、发现新问题、追求表述精炼”的治学理念,深刻影响了他对史学理论与实践的认知。在内蒙古通辽13年的执教经历中,他完成《唐代史学论稿》等早期著作,奠定了扎实的断代史学基础,同时培养了“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视角。

关键传承与突破:

  • 唯物史观的深化:继承白寿彝的唯物史观传统,瞿林东提出“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二元分野”的框架,强调前者关注历史规律,后者聚焦史学自身规律。
  • 史学遗产的系统化:主编《中华大典·历史典·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分典》,首次将散见于古籍的史学理论分类整理,形成“历史理论总部”等12个分部。
  • 二、理论创新:打破“中国古代无史学理论”的迷思

    1986年的一场学术会议中,有学者断言“中国古代史学只有记述,没有理论”。这一观点激发了瞿林东的学术使命感,他通过三大路径重构认知:

    1. 历史理论的体系化

  • 《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三卷本:历时15年完成,系统梳理从先秦至明清的“天人古今”“时势理道”等核心观念,揭示中国古代史家对历史规律的探索。
  • 四大特点归纳:提出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具有“连续性”“事理结合”“多形态存在”等特质,打破西方中心论对史学理论的单一界定。
  • 2. 史学批评的学科化

    瞿林东开创“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研究领域,构建了包含“标准、方法、作用”的三维框架:

  • 批评标准:以“实录直书”为核心,兼容“文采”“考据”。
  • 方法论突破:总结刘知幾、章学诚等古代批评家的辩证思维,提炼出“比较不同史书体裁长短”“平衡内容与形式关系”等方法论。
  • 3. 跨学科视野的融合

  • 地理与历史互动:在《地理条件与中国历史进程》中,分析地理因素对经济、民族关系的影响,提出“局部独立性与整体统一性”的辩证模型。
  • 民族史观研究:通过《中国史学上的早期民族观》,论证“文化认同”在多民族国家形成中的核心作用,为当代民族问题提供历史镜鉴。
  • 三、研究路径:从“断代”到“会通”的方法论革命

    瞿林东主张“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范式,其创新路径体现为三大策略:

    1. 问题导向的纵深化

  • 聚焦核心命题:如“天人关系”“古今之变”,通过《天人古今与时势理道》等论著,揭示古代史家的哲学思考。
  • 动态追踪演变:将史学理论发展划分为“产生—形成—发展—终结”四阶段,勾勒出从《春秋》到清代的理论嬗变轨迹。
  • 2. 文献考据与理论阐释的平衡

  • 案例:在《唐代史学论稿》中,既考证《顺宗实录》的版本流变,又分析韩愈的“直笔观”对唐代政治的影响。
  • 3. 现实关怀的介入

  • 历史教育与价值观:提出“史学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推动历史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
  • 环保史研究:早在1990年代即关注“地理条件变化对社会的影响”,预判可持续发展议题。
  • 四、教育传承:从“斗室斋”到学术共同体的构建

    瞿林东执教40余年,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数十人,其教育理念体现为:

  • 严谨治学训练:要求学生“目录是骨架,绪言是灵魂”,强调论文结构的逻辑性。
  • 学术平台搭建:创办《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主持“20世纪二十四史研究丛书”等重大项目,形成跨代际研究团队。
  • 公共史学推广:通过《彰往察来:探寻历史中的智慧》等通俗著作,推动史学知识大众化。
  • 互动:你的历史观是什么?

  • 投票:你认为中国古代史学最值得传承的理论是什么?(A)实录精神 (B)经世致用 (C)历史规律探索
  • 讨论: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史学理论如何焕发新生命力?欢迎留言分享观点。
  • 青竹韧劲,史学常新

    瞿林东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学术坚守,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从“遗产”转化为“活水”。他的研究路径启示我们:传统不是枷锁,而是创新的基石。正如他在《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中所言:“史学的未来,在于从过去汲取智慧,向时代提出问题。”

    行动呼吁

    若想深入探索瞿林东的学术世界,可访问北京师范大学“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慕课(链接见),或阅读《瞿林东文集》十卷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开启一场贯通古今的史学之旅。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